遗憾!林葳落选NBA,场均21分难改2点劣势,1支球队伸出橄榄枝
选秀大会次轮的最后一位名字被念出,屏幕前无数双眼睛紧盯的“Lin Wei”始终未被提及。
南京同曦的年轻核心放下手机,房间陷入短暂的沉寂。
三小时前队友杨瀚森被开拓者选中的欢呼犹在耳畔,此刻的静默却勾勒出中国篮球的残酷现实。
01 CBA王者的冰冷现实
当林葳以本土得分王身份宣布参选时,国内舆论曾掀起短暂波澜。这位21岁的后卫在刚结束的赛季场均轰下21分,高居本土球员榜首。
季后赛战场,他的数据更飙升至30.5分、6.5篮板和11次助攻的夸张水准。
南京同曦的战术体系赋予他无限开火权。球权占比高达全队首位,三分出手次数冠绝联赛。
球迷论坛将他称作“CBA库里”,社交媒体刷屏着其急停跳投的集锦。
但在大洋彼岸的球探报告中,这些数据被打上刺眼的备注:“低对抗环境下产出”。
NBA球队的冷漠早有预兆。
联合试训名单里始终未见其名,主流选秀预测榜单从未出现中文拼音。鹈鹕队球探直言不讳:“选中概率为零”。
当杨瀚森手握开拓者球帽微笑时,林葳的落选已成定局。
02 数据无法跨越的鸿沟
场均21分的华丽数据,在NBA决策者眼中暴露出致命短板。阿迪达斯欧洲训练营的三场比赛,成为残酷的验金石。
面对法国新星里萨谢等国际球员,林葳45投14中,三分线外24次出手仅中4球,命中率跌至16.7%。
看台上有球迷摇头:“这种浪投方式,难怪进不了国家队”。
CBA小外援多数只是NBA边缘球员中的淘汰者。但这些“淘汰者”在CBA场均轻松突破30分,掌控比赛如探囊取物。
当林葳的防守效率在CBA仅排182位,NBA球探的质疑变得具体,“低于35%三分命中率的后卫,在NBA等于送分机器”。
选秀现场的后卫群体数据揭示更残酷现实。
本届新秀后卫平均身高达到1米96,NCAA赛季三分命中率稳定在38%区间。林葳1米90的身高和83公斤的体重,在体测数据中瞬间淹没。
03 被放大的技术单一性
独行侠试训期间,林葳的投篮测试曾冲到第二位。
这份高光时刻被经纪公司精心包装,却掩盖不住后续暴露的缺陷。训练营录像显示,他在防守端屡遭欧洲年轻球员用身体强吃。
NBA球探尼克·克莱恩的评价格外醒目:“进攻核心兼组织大脑”。但现场观察者提出反论:当无球跑动时存在感骤降,持球时间占比过高。
在强调空间与效率的现代篮球体系里,需要长时间控球的得分手日渐式微。
技术短板在高端局无所遁形。欧洲训练营暴露其挡拆后处理球能力不足,面对包夹出球速度偏慢。
防守意识问题,CBA赛场上多次出现的“眼神防守”,在国际级对抗中被放大为致命伤。
04 独行侠的谨慎试探
落选48小时后,达拉斯独行侠递出夏季联赛邀请。这份邀约被国内媒体渲染为“橄榄枝”,实际却是更严苛的考核。
球队管理层私下表态:需要验证他能否适应无球体系。
夏季联赛的竞争环境比选秀更残酷。每名球员平均触球时间不足2分钟,林葳习惯的高持球率打法将彻底失效。
参考去年崔永熙的轨迹:凭借防守积极性获得篮网短期合同,但场均登场不足5分钟。
澳洲NBL联赛同步抛出备选方案。东南墨尔本凤凰队球探出现在其训练录像分析会。
这支培养过三球的新锐球队,提供的可能是更现实的跳板。经纪公司Lift Sports的运作策略悄然转变。
放弃次轮末段选秀的幻想,转而争取双向合同谈判机会。
莫兰特同门经纪团队的优势资源,此刻押注在夏季联赛的爆发可能性上。
景盛网-网络股票杠杆-网上炒股杠杆-实盘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