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恩施报道(鹤峰通联记者 刘婧 通讯员 何剑波)近日,湖北民族大学音乐舞蹈学院组织教职工团队深入鹤峰县文化馆,开启了一场以“感悟非遗魅力·共话传承创新·汲取艺术养分”为主题的文化探源之旅。通过沉浸式体验与深度对话,师生们与地方非遗传承人携手探寻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之道,为非遗活化传承注入新动能。
非遗展演:原生态艺术绽放时代光彩
活动在鹤峰县代表性非遗项目的集中展演中拉开帷幕。文化馆内,省级非遗项目鹤峰山歌以清丽悠长的曲调勾勒出武陵山区的风土人情,歌词中质朴的生活智慧与自然哲思引发观众共鸣;土家族打溜子(鹤峰围鼓)表演者们以锣、鼓、钹交织出热烈奔放的节奏,铿锵音浪中跃动着土家儿女豪迈的生命律动;曾响彻田间地头的薅草锣鼓以全新编排亮相,铿锵号子与现代音乐元素碰撞出别样火花;地方剧种满堂音则通过婉转的唱腔,将历史故事与民间传说演绎得淋漓尽致。
展开剩余61%这场跨越时空的艺术对话,让高校教师团队直观感受到非遗文化“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鲜活特质。
对话传承人:解码非遗保护的时代命题
展演结束后,在非遗传承座谈会上,面对高校教师的专业提问,多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敞开心扉:从家族传承谱系到师徒授艺模式,从技艺坚守的艰辛到市场冲击的困惑,从节庆展演的高光到日常传承的寂寥,真实故事勾勒出非遗保护面临的复杂图景。双方就“非遗进校园”的课程转化、数字化记录的技术路径、文旅融合的创新模式等议题展开思想交锋,现场金句频出,智慧火花不断迸发。
校企共谋:构建非遗传承创新生态圈
围绕“非遗如何连接年轻一代”的核心议题,双方展开头脑风暴。高校教师提出可否将鹤峰山歌旋律融入声乐教材、以打溜子节奏开发即兴舞蹈课程等构想;地方传承人则期待借助高校科研力量完成非遗档案的标准化建设。最终,双方就联合培养非遗方向艺术人才、开发沉浸式非遗体验项目等合作方向达成共识,为非遗传承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探索可行路径。
此次文化馆之行,不仅为高校教师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库,更为地方非遗搭建了通向现代社会的桥梁。当学术智慧遇见民间智慧,当教育力量联结文化根脉,一场关于传统与现代的双向奔赴,正为非遗保护传承开辟出更广阔的天地。
发布于:湖北省景盛网-网络股票杠杆-网上炒股杠杆-实盘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