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更是中华民族坚韧品格与团结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令所有炎黄子孙为之自豪的文化瑰宝。围绕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奇迹,历史长河中流传着许多脍炙人口的典故和成语,如孟姜女哭长城的凄美传说、烽火戏诸侯的历史典故等。有趣的是,即便在现代汉语中,仍有许多日常用语与长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探访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聆听它背后的传奇故事,并探寻多多关照这一常用语的古老渊源。
雄踞河西走廊的嘉峪关,以其天下第一雄关的美誉闻名遐迩。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传世佳作:王之涣《出塞》中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阔,李白《关山月》里明月出天山的苍茫,林则徐《出嘉峪关感赋》中雄关漫道真如铁的豪迈,都为这座雄关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底蕴。那么,究竟是什么让嘉峪关在众多关隘中脱颖而出,成为历史上最负盛名的军事要塞呢?
展开剩余73%嘉峪关坐落于今甘肃省嘉峪关市境内,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重要关隘。这座宏伟建筑的修建始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历经长达168年的持续建设,最终在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竣工。如此浩大的工程选址于此,自然有其深远的战略考量。明朝初年,虽然天下初定,但甘肃地区仍饱受战乱之苦,经济凋敝,更面临着元朝残余势力和西域各族的威胁。明太祖朱元璋遂派遣大将冯胜率军西征,以平定河西走廊。
河西走廊作为连接中原与西域的咽喉要道,北接瓦剌,西通西域,南邻藏族聚居区,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冯胜大军从金城(今兰州)出发,势如破竹,在玉门关外大败敌军。凯旋途中,冯胜发现一处天然险要之地:南倚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靠巍峨的黑山,两山之间仅相距约15公里,形成一道天然的军事屏障。他立即上奏朝廷,建议在此修建关隘。明洪武五年,这座日后名扬天下的雄关开始动工兴建。
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到明嘉靖年间,在肃州兵备道李涵的主持下,最终完成了包括长城第一墩在内的全部工程。这座集军事、建筑、文化价值于一身的雄关,从此成为明代长城西端的标志性建筑,也是控制西域与中原往来的战略要地。
嘉峪关的建成不仅强化了明朝的西北边防,更带动了整个河西走廊的发展。明朝在此实行屯田制,驻军开垦,安置游牧民族,使农牧业得到长足发展。加之其地处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商贸活动日益繁荣。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间,当地百姓安居乐业,人口快速增长,经济逐步复苏,嘉峪关也由单纯的军事要塞转型为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
随着丝绸之路贸易的兴盛,往来嘉峪关的商旅络绎不绝。为加强边境管理,明朝实行严格的通关制度,所有出入关隘者都必须持有官方颁发的关照——这是一种类似现代护照或通行证的身份凭证。关照一词由此而来,其本义是指出入关塞的官方文书,上面盖有官府大印,用于验证身份和通行许可。这与今天我们使用请多关照表示请求照顾的含义已大不相同,却生动展现了语言演变的轨迹。
如今,嘉峪关已不再是需要持关照通行的军事要塞,而是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文化地标。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结晶,展现着壮丽的自然风光与深厚的人文底蕴。这座屹立六百余年的雄关,既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当您计划旅行时,不妨将目光投向这座雄伟的关城,让它继续得到世人的珍视与关照。
发布于:天津市景盛网-网络股票杠杆-网上炒股杠杆-实盘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