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攻壳机动队》重映了,我在文章里夹带私货提了几次,想安利感兴趣的人去看看。但是,每次我安利,输入法就会纠正我把攻ke机动队,打成攻qiao机动队,而且,不论电脑还是手机的输入法,都会这么干。
我还专门截了图,就一定要搞个qiao在那儿:
手机
电脑
但是,攻壳机动队的壳,是绝对不可能读qiao的!之所以能下这么武断的定论,是因为,这压根不是一个读音问题。
我以前学过语言学,所以知道,中文读音的演化历史,因为涉及各种方言问题,真的非常复杂,很难给部分读音下定论和溯源。而且,由于我学得不好,所以我其实根本不在意这些东西,我认为很多时候,日常用语只要能做到交流就行了,没必要非出警“空穴来风”“曾几何时”。语言,真正重要的是表达的ghost,而非外面那层shell。
展开剩余96%(这也是为什么,我的视频读稿这么菜。)
然而,攻壳机动队的读音问题不同,因为这实际上很可能是2017年,派拉蒙的真人版上映时,引进方为了炒热度,瞎推上去的热搜。
当时,微博突然出现了很多讨论攻壳机动队读音的热搜,非常莫名其妙,老粉丝纷纷表示20年来,从没听过有这个读音纠纷。
可到底是不是引进方的宣发手段呢?我们这些局外人,自然没有证据,只能猜测,但这事也太可疑了点吧?此外,推热搜的人还很阴险,像公安九科应对的那种反派,因为他们其实没在热搜里,把壳的读音纠正成qiao,而是表面上中立,引发大家的质疑和讨论。
结果实际上呢?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宣发方和输入法达成了某种协议,反着自那以后,几乎所有的国内输入法,都会强硬地在你打出攻壳机动队时,给你纠正一个qiao在那儿。
8年了啊,整整8年,我居然还是在被这破ghost侵扰。
为什么这个字不可能读qiao?因为《攻壳机动队》最出名的有三个版本,一是现在重映的,押井守1995年的剧场版,二是随后神山健治导演的TV版;这两者的名字,都叫《Ghost in the Shell》,直译过来就是壳中的鬼魂,其中鬼魂指代灵魂,而壳指代身体或是义体、机器。
你在这两个版本的动画里,都能听到角色们说这两个词,但他们都说的是英文,也就是ghost和shell。
然而,《攻壳机动队》的原著,是更早的漫画版,也就是士郎正宗的《攻殻機動隊》。这个标题,读作Kōkaku Kidōtai,前半段读作“攻卡酷”,如果走音译,那和qiao毛线关系都没。其意思就是就是机动武装防暴警察,官方英文为Mobile Armored Riot Police,或Shell Squad。
关于到底什么是机动武装,其实没有定论,这可能是指公安九科使用的战车,也可能是指他们的义体改装。因为这个标题,其实是当初士郎正宗被编辑建议,搞个听起来帅一点的名字后,弄出来的东西。
攻卡酷听着很帅,但不会有人认为攻qiao听着很帅吧?这听着像特么一个灵魂特种部队在攻打躯壳,让人想起一些方言里把鸡屁股读成“鸡qiao”,神特么攻壳鸡qiao队。
为什么当初,这些推热搜的人,会说这字可能读qiao?因为他们瞎扯淡他们说,ghost in the shell的shell,是躯壳的意思,而躯壳,当然要读qiao啦,金蝉脱壳嘛。
我看特么是大脑脱壳,首先,当你看到上面攻殻機動隊的来源后,应该意识到这就是无稽之谈。其次,就算用这些人的逻辑,它也不会读qiao。
为什么?因为shell根本不是(人的)躯壳的意思,这个英文标题的来源,是作家Arthur Koestler的《The Ghost in the Machine》,也就是机器中的鬼魂,是机器,而非人体——此外,这书实际上讨论的,是“人的个体灵魂ghost,在一个人类社会的整体machine里生存”的哲学思辨。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因为三个版本的攻壳机动队,主题都不是简单的“义体和肉体中的灵魂”,它们都大量涉及了机器的自我意识觉醒的讨论,以及个体灵魂和社会整体的冲突。
所以TV版里塔奇克马AI觉醒了,剧场版里则是傀儡师,漫画里,则有各种AI相关的问题。而三者,都有大量社会边缘人的描写,TV版的副标题直接就叫Stand Alone Complex——一群互不关联的个体,为了实现共同目标而自发性合作、模仿(其中一种解释)。
顺带一提,这个塔奇克马,就是公安九科的战车装备,假如壳这个字和它们有关,那显然也不可能读qiao,它们不叫塔奇qiao臀马。
另外一个可能性,是当时有人说,这个壳,可能是指战车和义体的铁壳,而铁壳的读音是铁qiao(真特么有人这么读???)。
首先,且不论,中国有多少人,平时是把塑料壳,读成塑料qiao,纸壳,读成纸qiao,弹壳和蛋壳,读成蛋qiao的——就算从这个角度考虑,攻壳机动队也不可能是攻qiao机动队。
为什么?因为攻殻機動隊的殻字,根本就不是繁体的“壳”字!繁体的壳,是写作“殼”的!你仔细看,就会发现后者多了一横!
攻殻,不是什么在《康熙字典》里挖出来的古中文,是士郎正宗的自创词,也是他的创作习惯之一。实际上押井守和神山健治同样有这个习惯,所以TV版的后缀,才是自创的Stand Alone Complex,这根本不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社会学术语。
至于这字到底怎么回事,网上已经有人解释得比我更好了,我就把他的部分发言截上来吧。
不论如何,可以看出,攻殻就不能读成攻qiao,因为它就不是攻殼。
所以,这归根结底根本不是个纠正讨论读音的问题。而是(疑似,麻蛋,疑似)后现代宣发,为了炒热度,瞎搞出来的闹剧,居然造成了这么深远的负面影响,直到今天我都还在被这破输入法折腾,还不知道未来会让多少新粉丝开始qiaoqiaoqiao切克闹。
就像是前段时间,引进了质量很高的电影,结果宣发方式,是在短视频平台,说什么“变形金刚就是个乙游大世界”,或者搞个电影院里一只狗的特写,配上文案说什么“电影院的狗都看哭了”……
QIAO
NI
MA
啊
而且,那17年的真人版,都拍成那样了,全《攻壳机动队》作品口碑垫底(不过倒是口碑最好的《攻qiao机动队》作品),还搞这种毫无ghost的话题营销,真是要把社会的空虚感贯彻到底是吧?况且真有多少人,会特意因为这个读音纠纷,进电影院吗?哪怕推推寡姐的性感也好吧???
只能说,也许这不是宣发的锅,也许就是当初大家很默契,很莫名其妙地突然开始争论一个作品诞生20年都没出现过的读音问题。也许,这一切都是qiao合,一切都是,Stand Alone Complex。
但不论如何,都请大家不要再说攻qiao机动队了,我觉得这完全不是一个《22世纪杀人网络》《黑客帝国》《Matrix》译名之争的问题,这种营销闹剧放到攻壳这种级别的作品上,简直就是侮辱啊。
或者,就把这套东西贯彻到底,只要能和“壳”这个字联系到一起,就用qiao。
以后高达也别叫高达了,叫铁qiao奇兵,变形金刚建议改名成qiao qiao小车,并且一定要保留其中qiao天柱的经典台词“watch out for my iron ass!(掩护我的qiao臀!)”
Scarlett Johansson也别叫斯嘉丽约翰逊了,改名为深红强森,深红强森主演的《攻qiao机动队》。哦对了,记住把深红强森主演的另一部《皮囊之下》,也改成《躯qiao之下》。
至于《Ghost in the Shell》,不如翻译成《鬼灭之qiao》吧,说的是第九鬼杀队里,额头义体化的qiao柱巴治郎,带着暗恋对象素豆子,爆杀热搜恶鬼的故事。
建议以后宣传陀思妥耶夫斯基,也不要说他的东西有多好,而是搞一堆热搜,让大家讨论他名字其实应该读比利海林顿,因为比利海林顿曾对某位男星说,他要惩罚其罪行,这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简直如出一辙啊!而且你敢信?他们两人居然都一样已经过世了!
MD,都要给我气出赛博精神病了。
至于重映的《攻壳机动队》,非常推荐大家去看。攻壳的三个版本里,押井守的剧场版,焦点在于哲学,落点在“生命、物种与灵魂”这一高度上,且角色都有种忧郁迷茫的气质,机动战车在第一部里,也是作为不说话的敌人出场的。
这个剧场版,影响了很多科幻大作,比如《黑客帝国》的后脑机接口,以及绿色代码雨幕组成的片名。
而TV版,人物则要脚踏实地得多,更像是科幻刑侦电影。因为篇幅长了,所以整个公安九科的角色塑造特别丰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单元剧,剧集也是走单元剧+主线串联的模式。
TV版的两季,说了两个非常出色的故事,且剧情一环扣一环,结构非常巧妙,对话信息量极大,政治斗争非常成熟,如果你能看进去,那大概率会认为这是日漫史上最出色的TV剧之一。
这个版本的战车塔奇克马,非常可爱,塑造饱满到即将爆炸,每一集最后都有它们的小短剧。
神山健治的讨论焦点,在于政治,落点在“国家、民族和思想”上。这个TV版也影响了非常多的作品,比如日本自己的《心理测量者》。
而且,这个TV版在B站是没有任何删减的,包括裸露和血腥。我再没见过第二个剧集是这待遇,之前看《交响诗篇》满屏黑雾;也许这就是神作的待遇吧。
而漫画原版,则是截然不同的风格,士郎正宗有点像画《恶魔人》的永井豪,有的时候非常严肃牛逼,但有时又非常好色。所以漫画里,会出现一些尺度很大的片段,而且明bo.8rqn.iNFO25显是福利向的,像地下同人。只不过,当他开始刻画科幻设定、未来机械和剧情脉络时,你一定会意识到,这是个世界级的大师。
漫画里的素子,性格也截然不同,实际上整个公安九科的性格都不一样,更卡通化,特别喜欢互相拌嘴,素子不像个严肃的御姐,更像个时而非常成熟的元气少女。
这部漫画的影响同样深远,虽然剧场版和TV的剧情,是完全不同的,但它们很多都改编自漫画的故事框架,你也经常可以看到,作者写出和TV版、剧场版格调一致的深刻台词。
漫画版的攻壳,焦点在于科幻,虽然也会涉及政治和哲学,但其中的科幻描绘,细致程度超过了所有的改编。所以你如果不看攻壳漫画,不太容易理解攻壳世界观的一些设定细节。
大量细致注释
卡梅隆曾公开表示《阿凡达》受到了《攻壳机动队》的影响,我猜他最初看的也是漫画版,因为卡梅隆是漫画《铳梦》的粉丝,而这两个作品,在机械绘制和时代上,非常相近。
除此之外,攻壳还有一些其他的改编项目,但质量不出众,虽然也不差。而明年,《胆大党》的制作方,还要做一个还原漫画风格的攻壳,我非常期待,只是那时,估计会引发一些争议,因为攻壳漫画的风格,和剧场版、TV版差别实在是太大了。
以前有个PS游戏版,也是这个原著漫画风格
只不过,只要到时候别再乱说成攻击qiao臀队,就一切好说。再这么继续qiao下去,公安九科就要报警了。
你有一个百万粉丝的账号,由MCN孵化,自己出镜,内容多次上热门,播放量中位数在80万左右。
请问,你认为每接一个商单,自己的分成能到手多少钱?
在自媒体造富神话频出的当下,相信许多人对百万博主不缺想象力。
一条商单可能是30万、10万、最起码也有5万吧?跟MCN五五开的话,自己到手起码也有2.5万一条,对不?
快醒醒,你到手的可能是:
500 (人民币)。
别着急说我在瞎扯淡,事情是这样的...
「特厨隋卞」是一个美食探店类账号,隋卞(本名隋坡)是国宴大师郑秀生的大弟子,特级厨师,担任过希尔顿等多家五星级酒店行政总厨。
除了超狠的Title,厨艺也确实硬。
任何饭店的菜,吃上几口,就能给出专业、细致的点评,甚至能把用料、制作工序甚至是火候全给还原出来。
遇到不错的菜,还会记录下来,研究复刻,复刻成功还会处理成 “傻瓜配方”,教给屏幕前的观众。
曾经有人发起过一个话题,为什么都说隋卞厉害?
话题评论区并没有太多夸奖的话语,但东坡肘子、鱼香肉丝、水煮牛肉、宫保鸡丁的照片轮番上阵,用他们的话来说,只要听话照做,就一定好吃。
除此之外,这哥们的个人魅力也特明显,说话幽默,啥话都54.8rqn.iNFO25接上几句,在探店视频里,还会根据价位切换不同的评判标准,对高端餐饮评价毒辣,对平民美食则多了一份包容。
所以基本上是厨子探店顶流了,还特得民心那种,在 B 站跟抖音上都有百万级别的粉丝,播放量每期也都不低,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直到今年3月,隋坡跟其MCN公司合约到期。
隋坡不再续约,原账号留给MCN,自己则自立门户,开新号「特厨隋坡」。新号在第一期视频发布后,迅速突破百万粉丝。
与此同时,不甘心的MCN公司,也通过发布视频的方式,多次指控隋违约。
这场博主跟 MCN 之间的拉扯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一个略微冷幽默的话题,#特厨隋卞账号敦促隋先生停止侵权,冲上了微博热搜。
咱上微博吃瓜的时候,发现微博智搜也已经全面梳理了一遍,细节都还挺详细 ↓ ↓
上下滑动查看图片
为了帮大家快速吃瓜,这里咱也还是对 MCN 的指控做个重点盘点:
第一,隋并非天生网红,而是本公司倾尽资源,搭建专业团队,投入百万,扶持他从素人变为网红;
第二,隋先生胃口太大了,要的分成太多,公司无法满足,所以续签没有谈妥;
第三,合作期内,本应每月拍摄不少于16条探店视频(最开始是一个月30条),但实际每月都难以完成约定条数,最多时叠加了72条未完成,属于违约;合作结束后,在约定年限内,隋不得从事与本协议相同或者相似的业务,目前自己开号重做,属于违约。
原视频(之一)点击跳转
对此,网友评价是:你们是转型成不要笑挑战了嘛?
首先,纵观「特厨隋卞」以往所发布的视频,核心都是以隋坡的厨艺为圆心开展的内容创作。
MCN的投流或许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但你要把国宴大师郑秀生先生的弟子,特级厨师,希尔顿、洲际酒店行政总厨,多次在老饭骨出镜的隋坡称之为素人...
那只能让人联想到一句话,鸡:不是太阳出来我才叫,是我叫了太阳才会出来。
还有一个精彩片段,在MCN的几期指控中,甚至把隋坡说成了待业没工作的人。
失业的特级厨师,需要打零工维生的前希尔顿行政总厨,隔这拍短剧是嘛?
还没等人想明白呢,这段失业时光就被网友扒出来,是因为是当时师傅病重,这哥们辞职特地去照顾师傅了。
也许是MCN发现没人相信自己,都在嘲讽,于是再度放出两个重磅视频《一刀未剪,还原特厨隋卞是如何包装出来的》,试图证明自己对隋坡的包装。
视频中,剪辑小李提示一句,隋坡按照思路展开说几句。
但其实,这种内容创作者体验时口述评价,编导记录归纳,并在拍摄2l.8rqn.iNFO25时提示的操作,挺常见,这也不能改变内容核心还是隋坡的事实。
不过,这回网友们算是悟了,感情这个号真就靠这两人呗,真没MCN啥事。
到这,这瓜还没完...
很快,小李通过一位UP曝出,隋每条商单仅分成500元。
差评君通过官方平台,查询到了特厨隋卞这个账号的报价,B站报价为6万左右,抖音报价则在4.8万~8.5万这个区间。
与账号报价不符的低廉分成,配合的是高强度工作,根据之前MCN自己公布的违约信息,隋的合约是每月拍摄不少于16条探店视频(最开始是一个月30条)。
就此,舆论彻底炸锅,这位特厨以 “真正的牛马” 的形式再次出道。
老实说,写到这,差评君都有点搞不清楚,这个MCN到底是来找回场子的,还是想通过 “自杀” 彻底捧红隋坡。。。
不过,目前对于500块等信息,MCN还没回应,合同也是节选,未知全貌,不能排除小反转嗷。
以上就是这个事目前的全部进展,很巧啊,咱也是吃自媒体这碗饭的,今天就跟差友们展开聊聊。
这个冲突的诞生,属于意料之中。
因为这类账号内容商业化跟MCN的模式有冲突。
大厨为了保证内容的客观公允,很大一部分会选择不接垂类广告,有些甚至连垂类的直播、团购券带货也不做,这种情况下蛋糕很难做大,更适合 1-3 个人的轻量化运作。
其次,个人IP跟 MCN的合作,一直都非常容易出问题。
李子柒跟其MCN微念的纠纷,让李子柒停更了三年。
头部吃播博主浪味仙跟MCN的分手,同样多次闹上热搜。
MCN 跟个人IP的合作,追求的是1+1>2。
个人IP会有产出,MCN也会投入前期成本,包括但不限于:帮助账号定位、内容策划、前期投流等等,账号能够成长起来是双方的心血。
所以账号归属会事先约定,这个约定是基于MCN前期能带来的资金投入、资源扶持拟定的,如果是纯靠资金投入达成合作,数额甚至会写在合同里。
同时,双方会在开始之前约定退出成本,真到分家时,坐下来把投入的金额记录拿出来对对账,聊聊天,分分好。
具体分成,会随着账号发展而不断变动。
账号刚开始时,91、82分,MCN拿大头,因为前期MCN帮扶作用会比较大,到了后期,个人IP的价值建立起来,MCN能够提供的价值会减弱,分成会出现反转,按照55、46,甚至28分都有可能。
关键是看这个MCN能给个人IP带来多少价值。价值主要会集中在商业化跟内容运营两个方面。
其一,商业资源。
目前来看,B 站商业化平台花火上,能查询到的「特厨隋卞」 这个账号,甲方为妙界跟美团,这两个甲方在B站上属于普投的状态,广撒网,一定程度上说明 MCN 商业资源较为有限,至少在探店美食类目上资源有限。
除了常见的垂类广告、直播、电商等变现方式,美食探店博主天然可以涉猎本地生活路线,京东、饿了么等都可以成为潜在甲方,就算不走植入性广告,也可以考虑平台团购分销,恰佣金恰饱饱,这些都已有成功案例。
但,如果是个人IP就希望小而美的状态,彻底保持内容公允客观,那么就会回到开头所说的,内容商业化跟MCN的模式有冲突,更适合轻量化运作。
其二,内容战略调整。
很多账号有内容实力,但缺乏变现的思路,商业化想象空间有限,这时候就需要MCN根据账号属性和定位提出内容商业化建议。
以特厨探店内容为例,这是不是能跟中国美食非遗之类点的挂钩,点与点之间7y.8rqn.iNFO25串联故事,不同的点需要有移动载体,这样不就可以恰汽车用户了?
一个靠谱的MCN,能够帮助个人IP赚到原本赚不到的钱,这才是MCN从中分账的根源。
换言之,这场合作到底值还是不值,千人千面。
大家各自干了多少活,拿走了多少钱,是赚了还是亏了,只有当事人能衡量清楚。
就这次事件来说,要真往前扒起来,都是糊涂账,具体合同咋签的,咱们也不知道,就不评价了,但感觉现在这个MCN表现得缺乏专业。
因为利益问题撕破脸,闹到法庭,对薄公堂的人不少,但几乎没有在原账号直接开战,回头攻击原IP人的。这是一种非常不职业的行为。
除非你能直接给人锤死,且自己没有瑕疵,否则就是一场风险极大的自爆。
舆论战最重要的就是民心,这一点他们已经输得一败涂地了。
在商业层面上,一家优质的MCN公司应该做的,是展现出自己能给达人带来怎样的商业资源、内容支持以及各方面的保障,现在这样撕破脸皮,只会让潜在的合作对象,觉得他们极为不职业,风险性很大。
再纠结下去不仅那个几百万粉丝的原账号废了,也断绝了再另起炉灶的可能性。
在我们看来,未来MCN跟个人IP的拉扯还会有更多是非,更多闹上热搜的瓜。
但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人会站在商业角度衡量,理性评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道路,靠硬实力上牌桌。
瞎猫碰上死耗子的躺赚啊,恐怕不会再有了。
图片、资料来源:
《当一群特级厨师,下场“降维打击”探店网红》
《为什么网络上都在说隋坡厉害?》
《特厨隋坡超级冤种:几万商单分几百,资本家都得给你跪下!》
5月22日,由bilibili游戏发行、旗下自研团队“碳酸小队”研发的鸭子题材单人俯视角撤离射击游戏《逃离鸭科夫》(后简称《鸭科夫》)官宣,将在正式发售时登录Steam、WeGame、Epic游戏商城和Mac App Store等平台。
商店渠道展示
此外,《鸭科夫》宣布,将于5月29日在Steam、WeGame和Epic Game Store等平台开启全球试玩,并参与Steam 6月10日开启的Steam新品节和WeGame 6月16日开启的WeGame试玩节活动。
关于游戏:
《逃离鸭科夫》是一款可爱搞怪的鸭子题材俯视角PVE射击撤离游戏。和对抗性强的拟真搜打撤离游戏不同,《鸭科夫》不仅包含卡通化的敌人、战争迷雾元素和丰富的随机掉落道具,还拥有独特的基地建造、武器改造等养成系统,提供了很强的复玩性,大大提升游戏时间及体验。
搏一搏,鸭车变摩托!
●俯视角、PVE,配合随机元素及改装系统,让搜集撤离玩法成为低门槛,高上限的全民游戏
阴着打,还是冲着嘎?
●游戏玩法专注于策略性资源管理,根据情况或打败敌人、或小心生存,有计划地搜集资源,避免一无所获
鸭掌踏,基地坚固造!
●通过不断探索新地图,抢夺和搜集战略物资,建设基地,最终达成建造飞船逃离星球灭绝危机的目标
随心改,鸭枪换大炮!
●游戏通过随机掉落的物资,配合武器改装,加上收集建造系统,提供了很强的复玩性,大大提升游戏时间
想要第一时间体验试玩版本,可关注《鸭科夫》Steam商店、WeGame游戏商店及Epic游戏商城页面。更多情报将在《鸭科夫》社交账号中公开。
发布于:安徽省景盛网-网络股票杠杆-网上炒股杠杆-实盘配资官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